國立臺灣大學學生會113學年度第2學期學生自治選舉
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學生委員選舉選舉公報

張哲旻
CHANG, CHE-MIN
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學士班二年級
經歷
113-1~113-2 會期 學生代表大會學生代表
113-1~113-2 學生會學術部性別工作坊部員
113-1~113-2 學生申訴評議委員會委員
畢業於新竹高中
政見
政見:
一、從看不見的細節出發:擴大性別平等資料的公開與教育傳達
推動「去識別化的案件學習資料庫」,在完整保護當事人隱私的前提下,整理具代表性的互動情境與處理流程,轉化為具教育意義的素材,作為宿舍、課堂、迎新等活動的學習教材,讓經驗真正成為防止不受歡迎的事一再發生的最後一步路。
二、性平數據變成語言:讓統計會說話
推行《性別平等指標報告》常態化制度,包括性平案件相關統計數據、教育參與、設施分布與校內政策追蹤報告,並每年定期以懶人包、圖文形式公開,降低資訊門檻,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成為理解與監督的一份子。
三、模糊地帶,需要光:設計「模糊情境手冊」
蒐集校園常見但難以定義的模糊互動情境(例如:開玩笑、搭肩、手的接觸等),以圖文並茂的方式提供「雙向理解」、「什麼可以/什麼不行」、「提醒語言」及「怎麼做比較好」的選項指引,作為共同學習資料。
理念:
性別,從來不是一門高掛象牙塔的學問,從語言的用字遣詞、行為的拿捏分寸,到制度設計的預設假設,它無所不在,也時時在場。正因如此,我相信預防重於補救。與其事後搶救與善後,我更希望在法律允許的最大範圍內,讓校園中的性別案件不只以數字呈現,更能整理出具代表性的、完整去識別化的案例,轉化為具有教育意義的材料,主動、普及地讓臺大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學習與理解。
性別平等不該只是一份純數字的統計報表,它潛藏在每一次眼神的交流裡、每一句無心的玩笑中、每一個自以為妥當的靠近背後。有些界線,不是靠法條堆砌,而是靠彼此的理解與敏感度支撐。比起生硬的規定,我更相信清楚的說明與細緻的描繪,能幫助我們彼此明白,什麼樣的靠近是舒服的,什麼樣的「關心」其實帶著不舒服壓力。若能讓這些模糊地帶不再模糊,也許我們可以少一點誤解與痛苦,多一點信任與安心。
我始終相信,真正的性別平等,不是誰高誰低,不是輪流壓抑,而是每個人都能夠被完整、真實地看見,不該在追求平等的路上,又無意間築起另一堵讓人噤聲的牆。
當然,我關心會議前的調查時否足夠、委員們是否具備性別意識、調查流程是否避免當事人二次傷害,也重視案件是否得到公正處理。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,我希望透過性平委的身分,來推動讓我們的校園,從源頭起,就不再產生那些讓人受傷的瞬間。讓與性別有關的尊重與理解,不再只能是事後的補救,而是真正成為彼此相處的日常默契。